没有垃圾桶的地方【星岛日报报道】有一年,一个第一次去日本旅游的朋友从东京回来,她很震惊东京的街头没有垃圾桶。
「我买了樽装饮品,饮完了才发现大件事,找不到垃圾桶。而街上是那麼乾净,好像连灰尘都没有。没有人会把垃圾往地下扔。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用过的胶樽放在手袋,带回酒店。」
「你可以去便利店。」我笑说︰「便利店有垃圾桶。」
她恍然大悟,「原来日本人把垃圾扔在便利店的垃圾桶。」
其实,日本人多数把垃圾带回家,再作分类处理。
中国人或香港人喜欢问一个问题,為甚麼日本街头没有垃圾桶却异常整洁?其实整洁与否,与有没有垃圾桶一点关係也没有。卡加利街头垃圾桶数目也极少,很多街道根本不设垃圾桶。可是街道一样乾净,有纤尘不染的味道。大家都自觉把垃圾带在身上,去有垃圾桶的地方扔掉。
公园果皮箱直销
很多人误会垃圾桶愈多,地方就愈乾净,其实不然。在一个没有公德心的地方,垃圾桶再多也不会令街道变得乾净。广东省某地一家工厂,通往厂区的一条百多米长的林荫道,两边绿树垂荫,甚有情调。工厂為保持厂门外大道清洁,用公帑买了十几个垃圾桶,每十米放置一个,蔚為奇观。结果,那条路变得骯脏不堪,垃圾桶内外、路上、长椅上布满圾垃。有些人看到垃圾桶,离远扔垃圾,扔不进去,也有些人直接就把垃圾扔在垃圾桶附近。
在日本或者卡加利,一来公民素质高,二来街上实在太乾净,正常人看到都不忍心把垃圾扔下去,包括游客。有读者告诉我,温哥华也很乾净,列治文除外。这个我同意,有唐人的地方相对骯脏。
办公室单桶
垃圾桶要少?─回应「我们需要垃圾桶」论调
2015 新的一年,看见一篇名為的《香港不是外太空,我们需要垃圾桶》的文章,回应近日香港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前委员朱汉强提出香港应减少垃圾桶的提议,甚觉有趣。而且如不是作者态度嘲讽、几近刻薄,我会以為自我标榜為无知港女的作者是想曲线支持。
仔细看作者的论点,首先作者指出香港多垃圾桶是香港文明的象徵。一来是方便,二来是因為这麼多垃圾桶,才不会令大家随地乱拋垃圾。换句话说,作者认為没有垃圾桶的话,大家就会有藉口乱扔垃圾了。这个前设,才是正正突显了香港人不文明的地方。一个文明、有公民意识的人,会因為街上没有垃圾桶,所以就乱拋垃圾吗?不乱拋垃圾的前提,应该是基於我们爱护环境,而不是因為「条街有好多垃圾桶,所以我唔会乱拋垃圾」,不是吗?
作者亦说,在外地(例子:台湾)行十条街都找不到垃圾桶,就视这為该地的落后象徵。我也去过台湾,而深知台湾没有这麼多垃圾桶的原因,是他们注重垃圾分类﹐因而不会轻易设置垃圾桶。这种以為没有垃圾桶等如落后的认知,除了文化自我中心外,还可以看出香港人一直有一个心态,就是我们不能没有了垃圾桶。
户外广告垃圾桶
好,问题也就来了,香港垃圾桶数量超过 4.2 万个,平均每 168 个人就有一个垃圾桶,是首尔的 13.5 倍,亦大幅拋离台北、新加坡、温哥华等城市。不禁要问一句,我们需要那麼多垃圾桶,為什麼?
方便?的确,很多垃圾桶让我们感觉方便。方便之餘,几乎遗忘了我们曾经製造过垃圾。外国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随身带著一个大袋子,将自己每天製造的垃圾扔进去。实验者本来是想将实验维持一星期,好让自己检视一下自己到底產生了多少垃圾,但计划不得不提早结束,因為製造的垃圾实在太多了,不到一个星期,他就把袋子填满,為自己带来大麻烦。
我们甚麼时候会检视自己一天到底產生了多少垃圾?不曾。因為香港一直奉行一个政策,就是垃圾不露眼政策。你从来没有看见过自己製造的垃圾,因為每几步就有一个垃圾桶,而你将垃圾丢进去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有人清理,然后再经过垃圾转运站,然后用船运去堆填区,而这都从不在你视线内发生,於是你眼不见為净,以為那些垃圾美好、轻巧、没有对你做成半点麻烦,却不知道这只是一直消耗著香港的土地,埋在堆填区裡发出的恶臭,也只是由一小撮人承担,直至需要自己承担时,才大声抗议。
景区垃圾桶
提出减少垃圾桶并非奢想就此能杜绝垃圾,而是希望藉由减少垃圾桶而带来的不方便,来让我们醒觉及意识到自己曾经、正在、或将会產生的垃圾,从而达到行為上的改善。我们并非要全面扔弃垃圾桶,而是应该检视香港垃圾桶数目背后所反映的香港极速消费文化。香港过度消费主义让一切变得容易方便,製造容易、购买容易、扔弃也更容易。资源因而不断被消耗然后不断被浪费。因此垃圾桶不能多,但要设得精明,也更要著重回收分类。